一柄烧红的铁条在匠人锤下渐成梅枝,一缕蓝白染布在水中晕开千年纹韵,一曲梨簧戏腔在古戏台萦绕——每一项技艺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心的温度。作为安徽省首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芜湖市镜湖区以铁画为笔、版权为墨,在传承与创新的画卷上,正书写着民间文艺焕发新生的生动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民间文艺的传承,离不开制度的护航。镜湖区从体制机制入手,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搭建起坚实框架。
2024年11月,镜湖区入选首批安徽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与亳州市谯城区、黄山市歙县并肩,成为全省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先行者。镜湖区迅速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试点推进工作座谈会,聚焦芜湖铁画、梨簧戏、百年历史建筑等民间文艺资源,加强同市铁画协会、市艺术剧院、区文旅体局、区文化馆等单位沟通对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
在制度设计上,制定《镜湖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方案》,明确版权保护范围、管理流程和运用路径;在市艺术剧院、区文化馆等民间文艺资源密集单位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形成试点工作合力;建立民间文艺作品收集机制,完善民间文艺版权作品数据库,依托安徽版权在线数字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作品提供免费登记服务,线步即可完成作品上传,让民间文艺工作者少跑路、办好事。
芜湖市镜湖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三刀”“铁画”等成就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拥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工艺品、民间绘画、民间建筑、民间民俗、民间舞蹈等民间文艺12类近200项。43项非遗项目绽放光彩——其中国家级1项(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省级9项(梨簧戏等)、市级11项、区级22项,106名传承人接力守护。如何让这些技艺走出博物馆、融入生活?镜湖区给出的答案是:以宣传为桥,以创新为翼。
k8凯发官网
在芜湖神山公园,镜湖区举办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主题宣传活动,轮番上演原创文艺节目,主题市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的课堂上,省级梨簧戏传承人丁国银指导学生排练《戏韵梨簧》,一招一式间,百年戏曲焕发青春;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通草画大师班里,学生们用5G技术接入“空中课堂”,跟着非遗大师学习晕染技法。镜湖区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不仅开设戏曲、通草画等校本课程,更创新“非遗周周学”模式,让铁画的刚劲、染布的柔美,成为学生们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看,这就是铁画锻造的关键一步!”镜湖区非遗直播间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戴元宝手持烧红的铁丝,3分钟锻出一片栩栩如生的铁叶,直播吸引数万网友围观。2024年,镜湖区文化馆发布非遗相关推文25条,浏览量超1万;储氏铁画代表性传承人储铁艺的直播平台作品获76万点赞,让“以铁为墨、以锤为笔”的技艺走向全国;24集铁画题材微短剧《画铁仙师》登陆抖音饭余剧场,累计热度超5000万,让非遗故事在指尖流转。
镜湖区以产业为纽带,推动非遗技艺从文化符号变为发展动能,让匠心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2024年5月,安徽大学的展厅里,“芜湖铁画”与“石刻画”同台亮相,大学生们围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教锻打技巧;8月,“芜湖浆染”等多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随团赴上海参加旅游推介会,蓝白相间的纹样惊艳沪上。
目前芜湖铁画从业人员约160人,全年销售额约2000万。为推动产业升级,镜湖区支持建立铁画样稿版权数据库、传承人才库和创意设计库,通过版权授权、合作开发挖掘经济价值。储氏铁画、飞龙铁画、四季春餐饮3家单位入选省级非遗工坊,既守护传统技艺,又带动就业增收——飞龙铁画的胸针系列,成为游客青睐的伴手礼。
在芜湖古城,500平方米的文创非遗馆里,储金霞、张家康两位国家级铁画大师的工作室常年开放,游客可亲眼看见锻铁过程;萧家巷入口的大型墙体铁画《梅花小筑》,再现了萧云从、汤鹏创作出铁画的场景;长江三桥下的景观公园融入铁画元素、海螺国际酒店设置铁画专柜,让非遗从展品变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从铁画锻制的叮当声,到梨簧戏腔的婉转音,镜湖区的民间文艺正以版权为盾、创新为刃,在时代浪潮中淬炼新生。镜湖区将继续深耕版权保护沃土,让民间文艺扎根生活、面向未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恒久。(刘璐 文/图)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